
图片来源:摄图网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各个器官结构和功能会逐渐衰退,内分泌代谢能力也会下降,他们对药物的反应和耐受性会有所改变。如老年人服用年轻人剂量的吗啡类药物时,可能会导致呼吸受抑制。部分老年人服用降压药物时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这是由于老年人的压力感受器反应下降,以及心脏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所致。服用地西泮、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时,体温可能会下降,这是因为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减退。老年人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时易引起低血糖,服用抗凝药物华法林或肝素时易发生出血风险。以上情况表明,老年人对药物有更高的不良反应率。
应对多重用药
老年人中,同时吃多种药品的情况非常多见。通常我们把服用5种或5种以上的药物,称为多重用药。单一药物可能出现风险,多重用药的风险就更多。老年人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失眠、便秘等,降压药、降糖药、利尿药、助眠药等四类药物在老年人群中使用非常广泛。另外,多重用药还会对胃肠功能产生影响,影响食欲,长期下去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和身体衰弱等问题。
有些药物可以影响另一种药物在肠道中的吸收速率和程度。如抗酸药会显著减慢氟喹诺酮类药物在胃肠道中的吸收,含有镁和铝的抗酸药(如硫糖铝)会使环丙沙星的药效几乎完全消失,碳酸钙也会不同程度地降低环丙沙星的吸收,从而影响其治疗效果。
一种药物可以改变另一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在高剂量下会增强抗凝药华法林的作用,从而引起出血和凝血功能下降。大多数药物主要在肝脏进行代谢,在联合用药时,某些药物能够抑制或促进另一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如环丙沙星与茶碱一起使用时,茶碱的血药浓度会明显增高,可能导致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和中枢神经毒性症状。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可以抑制茶碱的代谢,导致清除减少,出现心悸、全身痉挛甚至死亡的情况。
降低多重用药的风险,应优先使用疗效明确、副作用少的药物,避免重复用药或超5种药物联用,降低相互作用风险。首先要排除药物之间的严重不良反应;建议老年人群到老年科门诊就诊,经过综合评估后,根据疾病轻重缓急,制定用药优先次序,必须用的药一定要足剂量足疗程地使用,可用可不用的药物暂时观察病情推迟使用,不应该使用的药一定不使用。如果服药严重影响到老人的进食,建议优先吃好饭,因为只有摄入足够的营养才能有更好的免疫力。
其次,老年人用药要做到尽量精简,用药目的是治疗疾病,若没有健康问题,不推荐随意服用“保健药品”或预防用药;定期去医院就诊,根据病情及时调整用药,尤其是出现用药后的身体不适时及时就医;坚持遵医嘱服药,不要听其他人说什么药好就自行应用,家属要帮助老人管理好家中的药品,避免错服或多服等。
四类常见药物怎么吃
服用降压药时,注意定时监测血压、防止低血压的发生。在更换降压药或调整降压药剂量时,需要密切监测血压以及身体有无其他不适,及时向医生反馈。
服用降糖药时,做到按医嘱服用各类型降糖药及胰岛素,使用药物后在规定时间内进食,不宜空腹进行运动,定时监测血糖变化,勿随意更改药物剂量。
服用此类药物时,注意预防电解质和水的丢失,防止出现血容量降低。应用此类药物尽量选择在白天,减少夜间如厕频次,必要时可将便器放于床旁,避免跌倒的发生。
此类药物服药前,做好睡前准备,如洗漱、饮水等,保持室内灯光适宜,床旁放置便器,卫生间保持地面干燥、防滑,尽量减少物品的摆放,服药后上床休息,减少下床频次。
注意细节
第一,药物放置。各类药物应该分类放置,内外用药分开放置,各种药物分门别类放好,可以以老年人熟悉的方法分类,或者以药物名称分类。或者以药物作用部位分类。名称相似的药物不能放在一起,比如阿莫西林、阿司匹林等容易混淆的药物。最好能够在药盒上贴上标签,以大号醒目字体和颜色写上药物名称,方便关键时刻拿取,避免拿错药。心脑血管疾病等急救药应放在最醒目的位置。此外,要养成习惯,每次用药后放回原来的位置。
有些药物需要低温保存,如胰岛素、滴眼液、栓剂等,在保存过程中也要注意避免药品受潮失效。对于酒精、碘伏之类容易挥发的液体,使用后需要拧紧盖子再放回原处。对于维生素C片、硝酸甘油之类的需要避光保存的药物,一般原有的包装就有避光措施,在储存时不要撕毁包装或擅自更换包装。
第二,药物服用时间。根据药物剂型不同,药物的服用时间也有区别,有的药需早上吃、有的药需晚上吃,有的药需饭前吃、有的药需饭后吃。例如,降糖药二甲双胍的普通片型和肠溶片,因为都是属于被人体吸收的速度比较快的类型,所以医生会建议多次服用,早、中、晚各一次。而缓释片因为释放得缓慢,能均匀地在人体内发挥药性,所以每天只吃一次,无论是早上还是晚上都是可以的。普通片剂因为会直接在胃里溶解,对胃的刺激也是最大的,所以最好是在饭后或者是吃饭的同时服药。缓释片对胃的刺激小,所以不管是饭前、吃饭时还是饭后服用都可以。肠溶片通常建议在饭前服用,这是因为肠溶片的外衣要在碱性环境才能溶解。而胃虽然是酸性环境,但是又考虑到可能会出现进食后胃液的酸碱度受到影响的情况,导致药片在胃里提前溶解,使胃受刺激,所以最好是在饭前吃肠溶片。
第三,药物服用时的相互作用。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有些食物能够通过增加胃黏膜与药物的接触时长而增加药物的吸收;某些食物会通过与药物中的某些成分结合而形成沉淀,从而减少药物的吸收;某些食物则能够通过抑制体内某些促进药物吸收的酶类来影响药物的吸收。
老年人更重要的是掌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食物与常用药物的相互影响的知识。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期间不能饮酒,否则可出现眩晕、头痛、嗜睡、全身潮红、心悸、呼吸困难甚至休克等反应。使用感冒药前后喝酒,会加重肝脏的损伤。服用抗过敏药、镇静催眠药、降压药、抗心绞痛药、降糖药、利尿药、抗抑郁药、止血药和抗凝血药物等期间,喝酒也会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因此,服用以上药物时,用药期间及停药后尽可能长时间内(最长一周)应禁止饮酒或食用含酒精类的饮料和食物。
食醋与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同服,会降低药效;与磺胺类药物同服,容易形成结晶,对尿路产生刺激;与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同服,会增加此类药物肾毒性。用药期间服用西柚及含西柚的饮料,会增加药物副作用。此外,激素类药物忌大枣、蜂蜜;磺胺类药忌果汁;补铁制剂忌奶制品;止泻药忌牛奶;黄连素忌茶水;麻醉镇痛止咳药忌桃仁、杏仁,等等。
不管什么药物,尽量用白开水服用。如果想要知道药物服用有什么饮食禁忌,可以查看一下药品说明书,或是咨询开处方的医生,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
西药之间相互作用也应得到重视。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减退,临床用药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减少,会引起血药浓度升高而易发生不良反应。
尽量避免联合应用的药物或容易导致严重不良相互作用的药物。如华法林是临床常用的抗凝药,它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胺碘酮等合用可增强抗凝作用;与维生素K、口服避孕药和雌激素等合用,使抗凝作用减弱。对于患各种慢性疾病、需长期应用药物维持治疗的老年人,为减少药物相互作用,用药力求少而精。
第四,提升用药依从性。可以采取分药盒、用药提醒APP的方法辅助记忆,家属需要耐心地协助老年患者准确核对用药情况,且进行记录。吞咽困难的老年患者可选择液体制剂或咨询医生更换剂型,不要随意掰碎或嚼服缓释片。
总之,我们必须重视老年人用药的注意事项,以确保其用药安全。■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中医医院药剂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