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摄图网
在日常生活中,部分人群会出现行走数百米后下肢疼痛、足部发凉麻木以及伤口愈合迟缓等状况,这些现象实则是下肢血管发出的异常信号。下肢动脉硬化作为引发此类症状的重要原因,其发生与发展和糖尿病、高血压存在紧密关联。糖尿病导致的高血糖环境及高血压造成的血管压力异常,共同作用于血管内皮,促使血管壁结构改变、斑块形成,进而引发管腔狭窄堵塞,由此形成上述症状。探究这些表现与糖尿病、高血压紧密相随的内在机制,对早期识别和防治下肢血管病变具有关键意义。
下肢动脉硬化
下肢动脉硬化是因动脉管壁受多种因素影响逐渐变厚变硬,脂质等物质沉积形成斑块,致使血管管腔狭窄甚至堵塞的病理过程,如同管道内壁生锈结垢导致水流不畅。
下肢动脉因距离心脏较远,血液输送需克服更大阻力,且长期承受身体重量带来的压力,血管更易出现功能异常和结构改变,进而引发供血不足。其典型表现为行走时因肌肉需氧增加而出现疼痛,休息后缓解的间歇性跛行;病情进展可致安静状态下肢体持续疼痛,尤其夜间明显的静息痛;严重时可见肢体皮肤颜色异常、温度降低,甚至发生溃疡和坏疽,反映出下肢组织缺血程度的不断加重。
糖尿病,让血管“泡在糖水里”
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中,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过高会对血管内皮产生持续性损伤。这如同脆弱的墙体被腐蚀性液体长期浸泡,内皮细胞结构破坏、功能异常,原本光滑的血管内壁变得凹凸不平,为脂质等物质的沉积提供了可乘之机,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并不断增大,导致血管管腔狭窄。
当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代谢紊乱进一步加剧,血脂水平异常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多,血液黏稠度增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加速斑块的形成与发展,使血管堵塞程度愈发严重。
临床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硬化的发病率较非糖尿病人群高3~5倍,且发病年龄显著提前,凸显了高血糖在下肢血管病变发生发展中的关键推动作用。
高血压,让血管“长期抗高压”
高血压状态下,持续升高的血压会对血管壁产生持续性机械压力,如同长期承受高压的水管,血管内膜在高压冲击下逐渐出现损伤、裂隙,平滑肌细胞增生导致管壁增厚变硬,弹性纤维断裂使血管弹性降低。
血管弹性减退进一步削弱其对血压的缓冲能力,致使血压控制难度增加,形成血压升高与血管损伤相互促进的恶性循环。在此过程中,血管内壁的损伤处更易出现脂质沉积和斑块形成,且斑块稳定性下降,易破裂引发血栓。
临床观察显示,在血压控制不佳的情况下,高血压患者下肢动脉狭窄程度通常更为严重,病变范围更广,尤其多发于膝以下中小血管,这种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显著增加了下肢动脉硬化的发生风险和病变严重程度。
1+1>2的致命叠加
糖尿病所致的高血糖环境会对血管内皮结构造成持续性损害,使其屏障功能减弱,如同保护层被破坏的墙体更易受侵蚀,为脂质沉积和斑块形成创造条件;而高血压产生的机械压力会进一步加剧血管壁损伤,加速平滑肌细胞增生和弹性纤维降解,促使斑块体积增大、血管弹性显著下降。
这两种病理状态相互协同,高血糖损伤内皮为斑块形成奠定基础,高血压则通过血流动力学改变加速斑块进展和血管老化进程,形成恶性循环。
相关研究表明,同时罹患糖尿病与高血压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风险较普通人群升高10倍以上,充分体现了二者叠加对下肢血管病变的强效促发作用。
早防早治
在生活方式干预层面,需注重饮食调控,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添加糖摄入不超过25克,减少肥肉、动物油等富含饱和脂肪食物的摄取,同时坚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步行,如每日快走40分钟,糖尿病患者应避免空腹运动,建议餐后1~2小时运动,以降低风险,且吸烟会使下肢动脉硬化风险显著升高,应严格戒除。
医学管理方面,需精准控制指标,糖尿病患者宜维持空腹血糖在7mmol/L以下、餐后血糖10mmol/L以下,高血压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同时,每年进行下肢动脉超声检查以评估血管狭窄程度,通过踝肱指数检测早期发现下肢供血不足情况。
药物选择上,糖尿病患者可优先选用具有血管保护作用的GLP-1受体激动剂,高血压患者使用ACEI/ARB类药物,同时联合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
日常护腿需规避伤血管行为,如长时间跷二郎腿易压迫血管,糖尿病患者避免热敷凉脚以防烫伤,可通过触摸足背动脉感知双侧搏动是否一致、观察双侧足部皮肤温度有无差异等方法,及时察觉下肢血管供血异常状况。
总之,糖尿病与高血压作为下肢动脉硬化的关键致病因素,二者分别通过高血糖损伤血管内皮、高血压引发血管壁结构改变,共同推动斑块形成与血管狭窄。而斑块与血管狭窄和糖尿病、高血压三者相互作用构成“致病铁三角”。
早期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可有效减缓血管病变进程,避免病情从间歇性跛行向静息痛、溃疡坏疽等严重阶段发展。尤其对于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需重视下肢血管健康,每年进行下肢动脉超声、踝肱指数等检查,通过早期筛查及时发现血管病变迹象,防止腿脚症状在悄然进展中成为威胁肢体乃至生命的隐患,以积极干预为下肢血管打造畅通的“生命线”。■
(作者单位: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血管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