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穆庆海 来源: 发布时间:2025-9-24 14:31:47
选择字号:
起搏器如何“指挥”心脏跳动

图片来源:摄图网

我是一枚被安静“埋藏”在人体胸口的小小机器,名字叫起搏器。听起来有点像某种高科技的仪器,确实,我的工作也不简单——我负责帮心脏“打节奏”。

心脏就像一个终日不歇的鼓手,靠“节拍器”窦房结控制着跳动的频率。但一旦“节拍器”出故障,比如跳得慢、节奏乱,甚至偶尔“忘了跳”,问题就大了。整个人可能会头晕、乏力,严重时还可能昏厥甚至有生命危险。

这时候,就轮到我上场了。我被医生植入主人的身体后,开始“监听”心脏的电活动。只要我发现心脏偷懒了、漏跳了,就立马送出一个小小的电脉冲,温柔又果断地推它一把:“该跳了!”心脏就这样在我的协助下,重新恢复了节奏感,不再断断续续,也不再乱七八糟。我只有几厘米大小,却能稳定地为主人服务多年,日夜不眠。

起初,有些主人听说要在身体里装个机器会感到恐慌和抵触,其实完全不用。我不但不会让你感觉痛苦,反而能让你重新感受到精神饱满、活动轻松。而且,我不会干扰你的日常生活,大多数人带着我照样旅行、做饭、跑步、跳舞,甚至忘了我还在身体里值班。

那么,我是如何知道心脏出了问题,又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救场”?本文就让我带你走进我的“工作日常”,了解我是如何协助心脏重新找回跳动节奏的。

很多人听到“起搏器”这三个字,第一反应都是“是不是心脏病很严重才用得上的东西”。其实,我不是来替代心脏的,只是个“幕后指挥家”,在心脏不靠谱的时候帮它找回节奏感。

我的外表并不复杂,说小不小,说大也不大,大概像一块压缩过的“老式打火机”大小,具有金属外壳,质感光滑。我的身体里装着几样宝贝:一个小电脑负责“思考”,一颗小电池负责“供能”,导线是我的“千里耳”和“传令兵”——既能监听心脏电活动,也能把我的命令传过去,叫心肌乖乖跳动。

不同类型起搏器有不同的“配置”。有的只连接一个心腔,叫作“单腔起搏器”;有的双心协作,能同时管理心房和心室,叫作“双腔起搏器”。如果心衰比较严重,还有“高配版”的三腔起搏器,我会再多牵一根线,帮助心脏更同步地跳动。

我已经有几十年的“工龄”了。20世纪50、60年代刚被发明时,我还挺笨重,得用大电池背在身上供电。后来,经过科学家们不断改进,我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智能,到现在植入胸口能稳定运行好多年,电池用上十年八年都没问题。有时候,医生甚至还能用一个特殊的遥控器通过皮肤“和我对话”,调整我的工作模式,看看我有没有乖乖工作,电量够不够、节奏准不准。

我的本事除了发号施令让心脏“跳起来”,最重要的一项就是随时随地盯着心脏的“节奏”。我不睡觉、不打盹儿,每时每刻都在监控心脏的电信号动静,一有异常,立刻反应。

我有一根或几根导线,直接通到心脏里面。这些导线能随时捕捉心脏发出的微弱电流。正常人的心脏跳动时,每次都有一套清晰的电信号传导路线,从心房开始,一路传到心室,整个过程就像一条跑道,信号一发出,心脏就有节奏地跳一下。

针对“心跳太慢”,我会先设定一个“最低心率”,比如主人的心脏最少每分钟得跳60次。只要他的心跳突然低于这个数,比如跳到50下、40下,我马上“警铃大作”,电路迅速启动,发出脉冲“催促”心脏补拍。如果心脏跳得太快或者乱成一团,我也能识别出来,虽然我不一定出手干预,但我会把这些记录下来,等着医生通过程控器来查看分析。

而且,我非常“懂事”,只监听、不多嘴。只要心脏自己能干活,我绝不抢功劳,安心旁观。可一旦它打了个盹儿,漏跳了,我立刻补位,从不犹豫。

我的“命令”怎么发出?其实很巧妙。我的身体里有个脉冲发生器,平时不吭声,一旦发现心跳低于设定值,马上启动,从电池里调出一点点能量,通过导线那头传送出去,能顺利“唤醒”心脏某一部分肌肉,刺激它发生一次收缩。电信号从我发出到心肌响应,整个过程只需要零点几秒,人不会察觉,心脏却感应得非常灵敏,立刻“咚”地跳一下,继续完成循环。

而且,我不瞎发信号。每个人的心脏都有自己的“脾气”,有的心肌兴奋性高,只要一点点电就能跳起来;有的比较“懒”,需要强一点的信号才能有反应。所以我会和医生在术后一起“调教”,试着发不同强度和宽度的电脉冲,看看心肌反应情况,确定一个最小有效值,这样既能确保心脏乖乖跳动,又不浪费我的电池电量。

再“聪明”一点的我,具有“看情况再说话”的模式。比如,我发现主人正在跑步、爬楼,身体需要更快的心跳输送更多氧气,那我会自动调高起搏频率,跟上节奏。如果他在休息、睡觉,我就把频率调低,让心脏安静一点。这被称为“按需起搏”,也是现在越来越多起搏器采用的智能模式。

我也有点小毛病。安装我以后,为确保手术效果和身体恢复,此阶段需严格避免剧烈运动,同时遵循渐进的运动恢复原则,如跑步、爬山、游泳、打高尔夫球、网球、提重物等,以防影响伤口愈合、导致电极脱位或引发心律失常、心慌等症状。其间可适当进行日常工作、家务劳动及低强度活动,如散步、慢跑,但手术侧肢体需避免大幅度活动。

此外,如果要做磁共振检查,必须在检查前主动告知医生安装起搏器的病史,医生会通过查询起搏器型号、说明书及患者病情,判断是否存在MRI禁忌证。

总之,我的电脉冲并不是像电击那样“轰一下”,而是非常温柔又精准地提醒,就像手指轻轻点一下心脏的肩膀,“喂,该跳了”,而心脏也会立刻反应,“好,我来了”。就这样,一来一回的默契,让整个生命节奏流畅有力,不再“错拍”和“卡顿”。只要心脏还愿意听我的话,我就会一直在背后为它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