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侯川 来源: 发布时间:2025-9-24 14:31:47
选择字号:
脂肪组织,想说“恨”你不容易

图片来源:摄图网

当今社会中,“减肥”成了一件流行的事,很多“肥胖”“超重”人士都抵触脂肪、油脂。那么,脂肪真的对身体弊大于利吗?我们应当如何正确认识脂肪?本文以自述的方式,向读者全面介绍脂肪。

脂肪组织的自述

我是人们身体里的脂肪组织,分布在人体内多个器官周围,保护它们不会因受外力撞击而破裂。我还广泛分布在皮下,维持人体正常温度。

我没有固定的形状,随遇而安,当机体吸收了过剩的热量,就轮到我上场,将它们变成甘油三酯及少许胆固醇等,吸收进我的细胞里,导致主人越来越丰满。但是大家先别急着生气,我其实还有很多“小秘密”,都是对身体有益的。

脂肪组织的新分类

根据解剖部位,我可分为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根据作用不同,以往观念将我分为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白色脂肪的外表常呈黄色,主要作用是储存能量。人体内绝大部分脂肪组织属于此类。棕色脂肪,细胞含有大量线粒体和丰富的血管、神经,主要在儿童颈、肩、腋窝、肩胛背部及成人的锁骨上、肾周、主动脉及周围血管等部位,作用是产热供能。近年的研究表明成人体内某些部位的白色脂肪在寒冷时可以将自身转变为棕色脂肪产热供能,故将其命名为“米色脂肪”。另外一种新型脂肪是粉色脂肪,是指妊娠晚期和哺乳期的乳腺腺泡上皮细胞,由皮下成熟脂肪细胞转化而来,能分泌乳汁,肉眼观呈粉色,称之为粉色脂肪。

因此,我目前被分为四类,即白色脂肪、棕色脂肪、米色脂肪和粉色脂肪。

脂肪组织的生理作用

我帮助人们储存能量和维持体温,这一点大家都已经熟知了。在饥饿、运动或应激等情况下,我体内的甘油三酯会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为主人提供能量。皮下脂肪可以隔离外界温度变化,减少热能的流失,保持身体恒温。棕色脂肪细胞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在寒冷的刺激下,其内的脂类分解、氧化,提供大量热能。

很多朋友不知道,我还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如大家常听到的瘦素,可以抑制食欲,调节能量代谢;脂联素能够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具有抗炎作用;还有抵抗素等。这些激素在调节食欲、能量平衡、炎症反应等生理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位于皮下的我能维持皮肤适度的弹性和柔软度。如女性朋友都了解,在乳腺周围,丰富的脂肪组织会起到支持和固定效果。肾脏周围也需要足够的我,有助于维持其正常位置和形态。

我可以吸收脂溶性维生素,还能储存和输送必需脂肪酸,这些物质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有些食物中含有的脂溶性维生素,必须通过油脂溶解后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因此,不同食材选择科学的烹饪方式也很重要,不能一味地低油低脂饮食。

我有一个“小弟”叫磷脂,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它的双分子层是细胞膜重要的基础结构,确保了细胞膜的可流动性与选择透过性,对于细胞间物质运输和细胞信号传递至关重要。正是这些物质运输和细胞信号传递保证着人体各项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其实我不仅仅有上述功能,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作用,比如我是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能分泌600多种脂肪细胞因子,调节机体的摄食、脂质代谢、炎症反应、胰岛素敏感性和能量平衡。在局部还能调节自身的血管生成、炎症状态、生长发育,以及糖-脂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近年,新研究提出,我还是一个活跃的免疫器官,是机体的三级淋巴器官,含有大量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肥大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T、B淋巴细胞等。通过和这些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动态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脂质、代谢产物等,调节自身和全身能量稳态。

了解了我的“秘密”,人们要学会与我和平相处,科学减脂,保持适当的体脂率,才能保持身体健康的最佳状态。

脂肪组织来源的肿瘤

我也会发生肿瘤。良性的有“脂肪瘤”和“脂肪母细胞瘤”,恶性统称“脂肪肉瘤”。脂肪瘤可发生于人体各处的皮下组织内,也可发生在深部筋膜、肌肉、神经及腹膜后等深部软组织。浅表部位的脂肪瘤恶变风险很低。当发现脂肪瘤体积较大或突然生长迅速,或者肿瘤位于深部,要积极就医,及时切除并送病理检查以判断良恶性。脂肪母细胞瘤常见5岁以内婴幼儿,由不同分化程度的脂肪细胞构成,完全切除就好。

脂肪肉瘤根据恶性瘤细胞分化程度分为高分化型、去分化型、黏液样型及多形性脂肪肉瘤。高分化型在四型中最常见,喜欢在中老年人的四肢及腹膜后“作乱”,组织学改变与正常脂肪细胞很相似,因此恶性度低,但易复发。去分化型最喜欢在腹膜后“悄悄”地生长,此外还有四肢、睾丸旁区域、头颈部及胸部等,它是由高分化型区域和低分化/未分化的非脂肪肉瘤区域共同组成,故侵袭性强、预后较差,主人常出现腹胀、腹痛或下肢肿胀等压迫症状。高分化和去分化脂肪肉瘤两兄弟大多伴随MDM2和/或CDK4基因扩增,为靶向治疗提供了思路。

黏液样型喜欢在大腿及腘窝“安家”,主人会有局部疼痛及肢体活动受限等表现。遗传学有FUS/EWRS1-DDIT3基因融合,易发生转移。多形性脂肪肉瘤,病理学呈现显著的细胞异型,常见于四肢深层软组织,也可见于其他各部位,因此主人会出现多种症状,易复发和转移,预后最差。遗传学可有RB1基因失活及TP53突变。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肢体躯干表浅部位的高分化脂肪肉瘤,称为“非典型脂肪瘤样肿瘤”,因其易切干净,虽然复发高,但转移风险较低,属交界性肿瘤。

对于脂肪肉瘤的治疗,目前最基础和核心的治疗手段仍是手术切除,放疗可用于术前缩小瘤体、术后降低局部复发风险。高分化脂肪肉瘤以广泛手术切除为主,遇特殊部位无法保证切缘干净的需辅助放化疗。黏液样脂肪肉瘤对放疗高度敏感,局部治疗仍为手术切除,对高级别或复发病例可行化疗。去分化脂肪肉瘤与多形性脂肪肉瘤需多模式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加传统放化疗。目前探索的新兴疗法有MDM2 抑制剂、CDK4/6抑制剂、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TKI)、抗血管生成及免疫治疗等,效果显著,但仍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数据。■

(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