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燕 来源: 发布时间:2025-9-24 14:38:23
选择字号:
正确认识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一个16岁的来访者由妈妈陪同,来到笔者的咨询室,妈妈进门就抱怨:“医生,这孩子太不听话了!前段时间像打了鸡血一样,整晚不睡觉,长时间玩游戏,还顶撞老师。可最近又像变了个人,整天躺着,学也不上,出门也懒得出,说活着没意思,看到她的手臂上划的,真心疼……我们以为她就是青春期叛逆,可怎么越来越严重?”后来经精神科医生详细问诊和心理评估,女孩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她的妈妈这才意识到,女儿那些“叛逆”行为,其实是某种疾病的表现,而非单纯的“不听话”。

不只是“心情不好”那么简单

想象一下,孩子大脑里控制情绪的“开关”突然失灵了。他们的情绪并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闹脾气”或者“心情低落几天”,而是像坐上了失控的“过山车”,在可有可无的诱因影响下,突然会出现亢奋状态,觉得自己非常有自信、非常有精力、非常想说话。平时在意的所谓“父母唠叨”、“学习压力”、“被老师批评”、“被同学阴阳”似乎都不是事了,身体也感觉到轻松,甚至有点“才华横溢”的感觉。

可没过两天,心情又狠狠摔入绝望的“谷底”,情绪像被厚厚的乌云笼罩,感到非常悲伤、空虚,或者觉得自己一点价值都没有,以前喜欢做的事情,现在完全提不起兴趣,觉得索然无味,总觉得很累,动都不想动,吃不下、睡不着,大脑像一团浆糊,记不住东西,注意力没法集中,学习成绩也跟着下降。

当孩子持续的情绪低落状态期间,最让人揪心的是,孩子可能会反复想到死亡,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我们通常称之为“抑郁”。双相情感障碍一般是指临床上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

青少年双相的“特殊面孔”

对于青少年双相来说,情绪转换可能更快,有时“高兴”和“难过”的感觉甚至会搅和在一起同时出现(这叫“混合状态”),让人更难分辨,有时亢奋的状态可以仅仅持续几个小时,甚至是数分钟。我们把这种情绪称为“阈下躁狂”,它并不符合“双相障碍”的诊断标准,因此有时我们也称之为“软双相”。这些“不典型”的特点,加上青春期本身就有情绪波动,就特别容易被家长和老师忽略,当成是“青春期的叛逆”或者“性格问题”。

成年患者表现出的睡眠减少问题,在青少年中,也可能会表现为睡眠时间过长,这可能会被家长定义为“懒惰”、“不肯起床”、“逃避”等。青少年患者中常见的“自我伤害”问题,可能会被家长认为是“作”、“引关注”、“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这些都加深了家长对孩子的误解,激化了亲子矛盾,也强化了青少年“病”的概念。

此外,青少年在情绪波动时可能表现出对某些事物的极端兴趣或突然的冷漠,这种行为往往被误解为“不成熟”或“善变”。他们可能会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做出一些冒险的决定,比如逃学、过度消费或是尝试危险的活动,这些行为容易被简单归结为“青春期叛逆”的表现。

然而,这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情绪问题,需要家长和老师更加敏锐地察觉和理解。如果能够及时识别这些信号,就有助于避免误判,并为孩子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与帮助。

为什么容易被当成“叛逆”?

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为什么容易被误解?青春期本来情绪就容易起伏,孩子也在探索自我,行为上有些变化很正常。双相的症状正好被这些“正常波动”给掩盖了。

很多有双相的孩子,可能同时还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ADHD)、焦虑症,或者成瘾问题,这其实是医学所说的“共病”现象,这些问题的症状搅在一起,让真正的“双相”核心问题更难被看清。

此外,孩子自己害怕被当成“精神病”,家长也担心孩子被贴上标签,影响以后升学、工作、找对象。这种担忧常常让一家人选择沉默、拖延,不敢去看医生。

而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很多人对双相情感障碍缺乏了解,甚至存在误解,认为这只是“心情不好”或者“性格问题”。这种片面的看法不仅加深了偏见,也让家长和孩子在面对问题时更加迷茫。他们可能会试图用“叛逆”来解释一切,而不是深入探究背后的原因。

另外,青少年的行为表现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体差异,有些孩子的症状并不典型。

怀疑孩子得了双相怎么办?

如果怀疑孩子有双相情感障碍,千万不要自责,更不要责怪孩子。这就像孩子得了感冒或肺炎一样,是一种需要正视和治疗的疾病。关键是要早发现、早干预,科学治疗。

首先,找专业医生明确诊断,别自己瞎猜,也别光听别人说。带孩子去正规医院的精神科或心理科,找有经验的医生做全面评估。医生会和孩子、家长详细谈话,可能也会做一些心理测试,目的是搞清楚到底是不是双相、严不严重,有没有其他问题。

其次,请不要轻信那些来自邻居、朋友的言论,例如“是药三分毒”、“精神药物吃了就变傻了”、“别吃药,吃了就停不了了”,等等。关键在于“遵医嘱”,即按照医生的指导来决定是否需要服用药物。如果医生认为有必要,那么就应该按时服药。反之,如果医生认为不需要,那么他们也不会随意推荐药物给你。

最后,心理治疗是“指南针”。在治疗过程中,仅仅依靠药物是远远不够的,心理治疗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帮助孩子和家长更加深入地理解疾病的本质,学会如何有效地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通过心理治疗,可以促进孩子认识自己和提升情绪管理能力,督促家长做必要的改进和调整,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减轻或消除那些可能导致疾病的不利因素,并且帮助建立一个更加规律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青春期的双相情感障碍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它虽然猛烈,让人害怕,但绝不是无法穿越的黑暗。当我们用科学的认知代替误解,用温暖的抱持代替责备,用专业的治疗照亮前路,这场风雨终会过去。■

(作者单位:浙江省舟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