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一天上午,产科门诊走廊一如既往地热闹。一名穿着宽松孕妇裙的年轻女性坐在角落,脸上带着焦虑。护士叫到她名字时,她拿着产检本迟疑地走进了诊室。
张医生温和地问她:“你好,是来做第一次B超的吗?”
年轻女性点点头,又摇摇头:“我……我想问一下,这个检查一定要做吗?”
张医生笑了笑问:“你是担心B超对宝宝不好?”
她犹豫着说:“对啊,我在网上看到说B超有辐射,会影响胎儿发育,还有人说会让孩子耳朵聋、脑子不好使。我的长辈也老念叨,说以前她们生孩子都没查,孩子也挺健康的。”
张医生没有立刻反驳,而是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病例资料。这是一位孕妇的急诊记录:“你先看看这个。”
资料上写的是一名怀孕八周的孕妇,因为剧烈腹痛被家人紧急送来医院。B超一查,发现是宫外孕,而且胚胎已经导致输卵管破裂,出现大出血,送到急诊时血压已经测不到了。幸运的是,孕妇经抢救及时保住了命。
“如果她早一点做B超,就不会发展成这样。”张医生说,“B超不是为了让你多看宝宝几眼,其实是为你和宝宝的健康把关。”
在临床上,很多准妈妈在面对B超检查时,内心都会充满矛盾。一方面想了解宝宝的发育情况,一方面又被网络上的种种传言搞得焦虑不堪。甚至一些人坚持全程不做B超,只依靠“自然孕育”。
B超的全名是“超声波检查”,它不是光线,也不是X光那种有害射线,而是一种高频声波。它通过探头,把声波送进身体里,再根据回来的“回声”生成画面,供医生判断胚胎的位置、大小、发育情况。整个过程既不会产生辐射,也不会产生热量,更不会对细胞造成伤害。
就像我们对着山谷喊话会有回音,B超就是“听身体的回声”,而不是“照身体的光”。
张医生回忆起几年前接诊过的一个病例,那是一位坚持不做B超的高龄孕妇。她坚信“顺其自然”,只做了血检,连大排畸也拒绝了。孩子出生时,全家人都等着抱喜讯,结果却等来医生的沉重通知,婴儿患有严重的心脏畸形,需要尽快手术。这个问题其实在孕中期的大排畸检查中就可以被发现。
“当时,她的丈夫坐在病房门口哭了好久。”张医生叹气,“他们本来还有选择的机会。”
怀孕并不完全靠“运气”,尤其是在现在这个节奏快的社会。产科医生像是在与时间赛跑,抢在危险发生前发现问题,避免悲剧发生。
比如,孕早期的第一次B超往往安排在6到8周之间。这个时间段的B超检查目的是确认胚胎是否在子宫内。如果胚胎在输卵管里就是宫外孕,继续发育会导致输卵管破裂、出血,甚至危及生命。在症状明显之前,只有通过B超才能知道胎儿是否“落在了正确的位置”。
此外,在孕早期的B超检查中,NT筛查是非常重要的一项,通常安排在孕11至13周。NT指胎儿颈部透明层的厚度,增厚可能提示染色体异常(如唐氏综合征)或其他结构异常。医生会结合母体血清学检测结果,评估胎儿患染色体疾病的风险,为是否进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这是早期发现严重异常的关键一步。
到了孕中期,20~24周之间的“大排畸”B超是整个孕期里最重要的一次超声检查。医生会仔细查看胎儿的大脑结构、心脏、脊柱、肾脏、胃、四肢等器官。很多隐蔽的先天缺陷,比如无脑儿、脊柱裂、膈疝、肾积水等,都是通过这次B超被发现。
若B超发现异常,医生可能会建议增加超声检查频率,或安排进一步检查,如羊水穿刺、无创DNA检测、胎儿心脏彩超等,以便尽早明确诊断,制定干预或治疗方案。
有些问题虽然不能在孕期治疗,但如果发现得早,产后可以安排手术,提高生存率。一些严重畸形继续妊娠只会给孩子和母亲带来更多痛苦,早发现反而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孕晚期的B超主要是评估胎儿的体重、羊水量、胎盘位置和成熟度。有的胎盘位置过低,即前置胎盘,如果没有提前发现,分娩时可能会大出血。有的胎儿发育迟缓,如果不及时干预也会导致出生后体弱,甚至无法顺利生产。没有B超,这些问题难以确认。
也有一些准妈妈因为太焦虑反而频繁要求做B超,想天天看一眼宝宝。张医生也见过有孕妇一个月跑三次医院,只是为了看宝宝在肚子里动了没有。她理解这种心情,提醒准妈妈们:B超不是越多越好,医学检查要“适度”,医生会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来安排检查频次。
超声检查的安排依据国家卫健部门的产检规范,通常包括3至5次关键检查,分别用于确认宫内妊娠、NT筛查、大排畸、胎儿发育评估及分娩准备。如有异常,检查次数和频率将相应增加,以保障母婴安全。
曾有一位准妈妈因为胎儿生长缓慢,整个孕期做了8次B超。有人觉得“太多了”,可医生清楚,每一次检查都是“有目的”的。最后,在怀孕36周时,她的胎盘老化、羊水减少,医生果断决定提前剖宫,孩子出生时体重只有2300克,但很健康。如果没有那几次B超,可能就会错过这个最佳分娩窗口。
此外,张医生还提醒所有准妈妈,B超不是娱乐工具,不要轻信所谓“胎儿写真”“四维立体胎教”项目。一些商业机构打着“记录成长”的名义,让胎儿在母体里做“写真照”或者“录音”,这些B超往往操作时间长、设备不专业,甚至没有专业医生操作,反而带来潜在风险。
B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医学的误解以及由此带来的拖延、错判和自作主张。
诊室里的这位年轻孕妇听完张医生的讲解后,点了点头,说:“请给我做检查吧!我希望宝宝是健康的。”
张医生也松了一口气。她知道,在这场对话之后,又一位妈妈带着宝宝走上了安全健康之路。■
(作者单位:吉林省吉林市化工医院电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