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威胁人类健康,其发生发展与日常饮食密切相关。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导致冠心病发生和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科学合理的膳食则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本文将系统阐释冠心病患者的饮食原则,提供实用干预建议,助力患者通过科学膳食保护心脏健康。
冠心病与饮食的密切关系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不当的饮食结构会通过多种机制损害心血管系统。高盐、高脂、高糖的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血脂异常、血糖波动,这些都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摄入过多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而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则无法有效清除体内多余胆固醇,进一步加剧心血管损害。
粗细搭配:全谷物的心脏保护作用
合理科学膳食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冠心病患者怎么吃才好?粗细搭配的饮食模式能够为冠心病患者提供良好的选择。
全谷物,如燕麦、糙米、全麦面包等,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以及抗氧化物质,可以保证心脏的健康。这是由于全谷物保留了谷物的胚乳、胚芽和麸皮,富含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维生素E、矿物质及多种植物化学物质。这些成分协同作用,其中可溶性纤维能与胆固醇结合排出体外;不溶性纤维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脂肪吸收;抗氧化成分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血管炎症反应。
每天摄入25~30克的膳食纤维,相当于需要吃1~3两全谷杂豆、1斤蔬菜、半斤水果和10克坚果(仁)。每天摄入谷薯类250~400克,相当于两三碗米饭的重量。同时,还需要确保每餐有谷类,烹调时“粗细搭配”,如大米与糙米、杂粮(小米、玉米和燕麦等)及杂豆(红小豆、绿豆和芸豆等)搭配食用。
能量平衡:维持理想体重的关键
体重与冠心病具有紧密联系,要想科学控制能量平衡,就需要明确体重管理的目标。一般来说,体质指数BMI的正常为18.5~23.9kg/m2。
在对理想体重标准加以明确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做好饮食调整。日常应注意记录饮食日记,提高进食意识;使用小号餐具,控制单次进食量;放慢进食速度,每口咀嚼20~30次;优先选择低能量密度食物(如蔬菜、水果、清汤);限制高能量密度食物(油炸食品、甜点、坚果等)。除此以外,还需要日常通过运动来增加日常能量消耗。建议冠心病患者每天至少消耗200卡路里能量,相当于走1.5小时的路或者做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然而,冠心病患者运动前必须进行心肺功能评估;避免餐后立即运动和清晨空腹运动;运动中出现胸闷、气促、头晕应立即停止;血糖波动大者应随身携带糖果预防低血糖。
推荐使用居家营养监测工具,包括食物秤、营养APP等,以帮助各位患者更好地管理日常饮食,实现能量平衡。其中,食物秤可以精确测量食材重量,确保患者按照推荐的膳食摄入量进食;而营养APP则可以记录和分析患者的饮食数据,提供个性化饮食建议。通过居家营养监测工具的使用,帮助大家掌握自己的饮食情况,及时调整饮食计划,从而更好地维持理想体重,保护心脏健康。
蔬果:心血管的天然保护屏障
蔬果能够起到保护心血管的作用。冠心病患者需要保证餐餐有蔬菜,更需要天天吃水果。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果汁不能代替鲜果。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植物化学物质,具有抗氧化作用(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花青素等)、抗炎作用(槲皮素、白藜芦醇等)、调节血压(钾、镁等矿物质)、改善血管功能(硝酸盐、多酚类)等。
要想确保蔬果的摄入更加科学,建议按照每日推荐量来摄入,即蔬菜400~500g(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水果200~400g。在实际进行选择的过程当中,可以选择深色蔬菜、高营养密度水果以及不同颜色的蔬果。其中,深色蔬菜包括菠菜、油菜、西蓝花、紫甘蓝、胡萝卜等;高营养密度水果包括蓝莓、草莓、猕猴桃、柑橘、苹果等。而通过选择不同颜色的蔬果,可以获取多样化营养素。在摄入蔬果的过程当中,建议冠心病患者采用“彩虹饮食法”,每天摄入5种以上颜色的植物性食物,如黑豆、西红柿、山药、胡萝卜、芹菜等;蔬菜烹调以急火快炒、蒸煮为主,减少营养流失;水果作为加餐食用,避免餐后立即吃影响消化;特殊情况下可选用冷冻蔬菜或无添加糖的冻干水果。
然而,蔬果的摄入也需要注意,肾功能不全者需控制高钾蔬果摄入。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应保持维生素K摄入稳定。糖尿病患者选择低GI水果(如莓类、苹果等),分次摄入。
特殊合并症的饮食调整方案
合并糖尿病患者需定时定量进餐,保持碳水化合物摄入稳定,选择低GI食物,搭配蛋白质与健康脂肪,同时通过监测餐后血糖及时调整饮食结构。
合并高血压患者应严格限制食盐摄入,增加高钾食物摄入,避免高钠调味品及加工食品,适量补充富含钙、镁的食物。
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需减少饱和脂肪与胆固醇摄入,增加可溶性纤维摄入,适量食用植物甾醇强化食品。
急性事件后恢复期患者饮食需从流食逐步过渡至普食,采用少量多餐方式减轻心脏负担,同时保证优质蛋白质摄入以促进机体修复。
长期坚持的科学策略
一是循序渐进,不要试图一夜之间改变所有饮食习惯,每周设定1~2个小目标。
二是全家参与,让家人一起改变饮食模式,创造支持性环境。
三是灵活调整,根据季节、身体状况和口味偏好适当调整。
四是定期评估,每3~6个月评估饮食改善效果,必要时寻求营养师指导。
没有所谓的“超级食物”,均衡多样的饮食结构才是保护心脏的关键。通过科学的饮食调整,配合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患者完全可以掌控自己的心脏健康,享受高质量的生活。如有任何疑问或特殊情况,请及时咨询医生或注册营养师。■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心血管内科)